一年制港硕商科毕业生,聊聊留港与就业的真相
作者:时间:2025-10-03 15:28:10 14812 次
一年制港硕商科毕业生,聊聊留港与就业的真相
最近总在小红书刷到类似的提问:“港硕商科到底好不好找工作?”“一年制读完真能留在香港吗?” 每次看到这些问题,都想起当年自己拿到 offer 时的迷茫 —— 既期待又忐忑,不知道这条路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。
国庆假期约了几个不同学校、不同专业的港硕朋友吃饭,聊起各自的就业去向,发现大家的经历里藏着不少共性。整理了一些真实情况,有数据也有感受,希望能给正在纠结申请、或是刚拿到 offer 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参考。
先说明一下,下面提到的信息,一部分来自港科、港中文官网公布的 program 就业报告,港大因为官网数据较少,主要是我和身边港大朋友的观察总结,不算完全精准的统计,但至少是我们亲身接触到的真实情况。
港三商科:学校差异没你想的那么大,专业内 “方差” 才更值得关注
很多人申请时会纠结 “港大、港科、港中文到底选哪个”,担心学校排名影响就业。但从我们几个的经历来看,港三商科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其实很接近,尤其是回内地求职时,HR大多只认 “港三” 这个标签,很少会纠结你是港大还是港科。
只有在香港本地一些竞争特别激烈的赛道,比如外资投行的 summer intern、顶级咨询的笔试环节,港大、港科的同学可能会稍微占一点优势 —— 不是学校本身有 “特权”,更多是港大离中环近,实习通勤方便,不少同学能挤出时间做 part-time 实习;港科的商科项目录取人数更少,每个学生能分到的资源(比如导师推荐、企业合作机会)可能更集中。
但更重要的一点是:同一所学校、同一个专业里,学生的就业去向差距可能比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大。比如刚毕业的学弟读的港科某商科项目,有人拿到了外资券商的 full-time offer,也有人至今还在找工作;港中文的会计项目里,有的同学进了四大审计,有的则去了内地的国企做财务。与其纠结 “选港大还是港科”,不如多了解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、实习资源,以及往届学生的真实就业范围 —— 毕竟再 “好” 的学校,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到理想的 offer。
留港比例大公开:哪些专业更容易留下?
这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我整理了不同专业的留港情况,发现专业之间的差距确实明显,主要和香港本地的岗位需求、以及学生的求职意愿有关:
金融(Fin)、金融科技(Fintech):留港比例相对最高,大概在 30%-50%。不过这个比例受年份影响挺大,比如 2020 年前后金融行业行情好的时候,我发现有近一半都留在了香港,大多去了外资投行的后台、中资券商的香港分公司,或者银行的金融市场部;但近两年行情波动大,留港比例略有下降,不少同学转而回内地找了券商或基金的岗位。
会计(Acct)、经济(Econ):留港比例在 30%-40% 左右。会计专业的同学留港,大多去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,毕竟香港对持 CPA 的会计人才需求一直很稳定;经济专业的选择会杂一些,有的去了银行做宏观研究,有的进了保险机构做数据分析,还有一部分回内地考了国企或事业单位。
管理学(Management):留港比例最低,只有 10%-20%。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,很多读管科的同学从入学时就没打算留港 —— 这个专业课程比较泛,香港本地对口的岗位不多,大部分同学一开始就瞄准了内地的互联网大厂、快消管培生,所以留港比例低,不完全是 “找不到工作”,更多是 “主动选择离开”。
需要提醒的是,这些比例只是一个参考。比如我有个读经济的朋友,原本没打算留港,后来实习时被香港某券商的团队认可,拿到了 return offer,最后还是留下了;也有读金融的同学,因为没赶上秋招节奏,最后回了深圳的券商。留不留得下,除了专业,更多看个人的准备和机会。
哪些学生更容易拿到香港 “好 offer”?本科背景是 “加分项”,但不是 “决定性项”
聊到就业时,我们不可避免地提到了 “本科背景” 这个话题。说实话,在香港的顶级岗位里,本科是海本、港本,或是清北复交的学生,确实更有优势。
比如我们认识的几个拿到外资投行(BB)summer intern 的同学,几乎都是港本或海本出身;进美元 PE/VC 的,也大多是清北复交 + 港硕的组合;就连香港本地的 hedge fund(比如 Pinpoint),招人时也更倾向于这类背景的学生。不是说其他本科背景的学生完全没机会,而是这类学生在求职时,往往更早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 —— 比如港本的同学从大三大四就开始找实习,海本的同学更熟悉外资企业的面试逻辑,他们的 “求职节奏” 比很多陆本同学快一步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 “双非本科 + 港硕” 就没机会。比如回内地求职时,“港硕” 这个学历能帮你跨过很多企业的简历门槛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,不少券商、国企对港三商科的认可度很高。我有个本科双非的朋友,港硕毕业后进了内地某 “三中一华” 的投行部,靠的不是本科背景,而是读研期间做的三段实习 —— 从券商研究所的助理,到 PE 的投研岗,每一段实习都能拿出具体的项目成果,面试时能和面试官聊透行业逻辑,最后自然能脱颖而出。
说到底,本科背景是 “加分项”,但不是 “决定性项”。如果你的本科背景不够突出,不如在港硕这一年里多花时间找实习、考证书(比如 CFA、ACCA),用这些 “硬经历” 弥补背景的差距。
港硕不是 “留港通行证”,但仍是值得走的路
复盘港硕一年多的经历,我们几个都觉得:港硕商科确实给了我们更多选择 —— 留港也好,回内地也罢,至少我们有机会去尝试那些本科时不敢想的岗位。但它从来不是 “万能钥匙”,更不是 “留港保证书”。
如果你想通过港硕留港,建议提前做好规划:入学前就确定目标行业,开学后立刻投实习,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多参加企业宣讲会;如果打算回内地秋招,记得提前关注内地企业的招聘节奏,每年 9-10 月的秋招高峰期,很多港硕同学还在香港上课,容易错过笔试,最好提前和学校沟通选课时间,留出准备面试的精力。
我们几个聊到最后,一致觉得:不管最后有没有留在香港,港硕这一年的经历都很值 —— 不是因为那张文凭,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学会了自己规划未来,学会了在高压下平衡学习和实习,也学会了接受 “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即时回报”。
希望这些真实的经历,能帮你更清醒地看待港硕商科这条路。如果有其他疑问,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—— 毕竟我们都是从迷茫里走过来的,能帮到别人一点,也挺开心的。
文章标题:一年制港硕商科毕业生,聊聊留港与就业的真相
- 相关文章
- 一年制港硕商科毕业生,聊聊留港与就业的真相10-03
- 港中深 vs 港科广:中外合办选校攻略,理科生纠结的点我都帮你捋清了10-03
- 26fall DIY留学申请保姆级指南:网申材料准备,一篇帮你理清楚所有细节10-03
- 大专生逆袭新路径:赴港插班读本科,两年解锁学历、高薪与身份三重红利10-03
- 高考生读港本4年实录!从怕到爱,这些真相没人告诉你10-03
- 背景一般也能冲!从实习到校招,这些优质岗位别错过10-03
- 零纳税无公司也能拿下粤港两地牌!莲塘 + 皇岗双口岸通行我真的赢麻了10-03
- 深圳企业进出口权办理保姆级攻略:从材料到流程,一步到位帮你搞定10-03
- 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保姆级攻略:从先决条件到拿证,小白也能一次过10-03
- 深圳湾口岸两地车牌25万?别被带偏!内行人揭秘真相10-03